我省“十大惠民行动” 上半年花了128亿
spencer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埃博拉疑似病例患者现已确诊。
另据一项跟踪研究表明,对制药企业而言,每10种药物只有3种能够收回成本,每2.5万个化合物中仅有1个能够盈利。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2008年推出的旨在加快国内药物研发的国家新药创新与发展项目,该项目资金达6.6亿元。
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意味着仿制药将有更多的市场空间。2012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比如说三期临床的成功率大概是1/5000,如果药物分子在三期临床时出现了问题,所有的钱也就都打水漂了。其实万艾可的专利到期,只不过是全球原研药专利悬崖的一个缩影。人少速度自然就慢,我们国家仿制药的审批时间大概是五年左右。
对于除部分中药为独家品种、九成药品均为仿制药的国内市场来说,机会很大。中国的新药绝大多数都是不同剂型或者不同规格的仿制药。国家虽然说,一旦产业化会对我们的一期、二期进行支持,但是支持不会在这期间体现出来。
先不说存不存在,不可能公司这么兴旺。通过我引进来的公司也不少。所以我们现在十几个项目绝大部分都拿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也是非常体现政府对我们企业的认可。但是真正来讲,我们苏虞园的位置上,主要还是希望能够符合我们在苏州这样一个城市的定位。
苏州纳微科技江必旺 苏州纳微科技江必旺:大家好。做这个药的第二个目的就是造福中国病人,虽然这些药在国外已经有,但是中国不一定有。
这是目前地方政府在支持当中有一些脱节,国家的政策一直持续,包括十二五政策,对临床前和临床一、二期项目都有支持。和记黄埔医药公司是李嘉诚先生投资的做创新药研发的这样一家企业,当然了前期一直做研发。在长三角,尤其是在上海和苏州这些周边地区,能满足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化地区和需求的资源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除了有李嘉诚的帮助,政府的帮助也不能少。
还有一个在中国做药比较深的体会。吴振平:我的感觉有点不一样,也许我主要在上海那边,上海那边他们还是非常重视产业化。开拓药业童友之 开拓药业童友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所以我们从满足客户资源化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能够为这个地区的这些项目能够提供富有竞争力地资源和位置。
所以以后我觉得,当然现在还是一个预测,就是癌症病人到时候都要做基因测序,就会知道它这个癌症是哪个基因变异造成,哪几个通道跟它有关,如果几个通道都有,那就要几个药都要用。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适不适合你所说的文化。
还有植物药方面,我们免疫有植物药也有化药,这是跟雀巢合作的。为什么?因为生物医药生产过程分为上游和下游两部分,上游基本上是发酵过程,下面是分离纯化。
三期做了我们发现需要做一些调整,虽然经过调整以后看结果很好,但是临床得重新来。我回来以后感受很强的,就是我去教中国孩子做药很有意义,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勤奋,我相信教他们做药,比我在美国教美国孩子做药更有意义。生物探索群访:2014全球生物医药领导人年会 2014-11-03 06:00 · 李亦奇 10月23日下午,在2014全球生物医药领导人年会的分会场上,由新浪网、每日经济新闻、生物探索等5家媒体对来自生物医药领域的4位代表进行了群访,话题主要围绕在项目孵化——成果产业化——企业与园区对接展开讨论。当然我们和记黄埔也在尝试,我们的抗癌药分两种,有一种叫索凡替尼,已经确认了靶点,这类药是已经知道可以治疗癌症的,在国外已经被证明了的。我是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的江必旺。比如说现在发现肺癌20—30%,胃癌有多少,就是这个基因会高表达,我们现在证明只要是这个基因高表达吃我们这个药就有效,没有表达吃我们这个药过没有效。
但是现在知识还是非常有限。那个药在一期用人来做,我们就看到很好疗效。
我们有共同语言,因为要形成氛围互相交流就非常重要,创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大家互相鼓励,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互相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就能撞出一些火花。那么在长三角这样一个城市集群的发展定位。
我可以举例子就是肺癌,你可以靶向性治疗,但是它是这里面的一个基因,一个通道。这些大公司认可我们,中国政府也就更容易认可我们了。
我现在是负责这块,和记黄埔从2002年开始走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生物医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目的就是把创新药投放到市场,造福病人和社会。只要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赶超英、美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我们国家很重视。我们现在有些药马上进入三期了,早期的临床试验,我们的药有两方面,一个是抗癌药,一个是免疫系统药。
整个集群打造,第一提供便利有效,第二产业自己的提升和互动,最后一个就是大家会延伸出很多的商业机会,能够帮助园内企业会更加快速地发展。我觉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条件很多地方都可以提供,但是软的环境真的很难找到。
这块最关键的材料就是纳米微球,也叫分离介质,而我们公司主要的就是深化和产业化这块。但是有的事情不得不考虑在前面。
像今天这样一个会议是一种渠道,是一个宣传,不仅是宣传苏虞这个平台,更多地是通过这个平台让客户之间进行交流。所以对我们来讲,打造集群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把整个集群建设完整。
现在很多地方的创业园的政策,也是有一定的早期性,这也是为什么苏虞产业园在这里,我认为是想得比较早的,我们尽早开始有一个产业化过程,因为整个BioBAY在孵化方面是做得非常有品牌的一个园区。所以上海市政府专门有一笔经费拿来扶持企业产业化,希望企业产业化留在上海。我们之所以考虑苏州常熟,因为我们在上海,觉得这里离上海不远,交流的方便性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因素。为什么?海归回来创业技术上肯定很强,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是不行的,包括跟政府打交道、要进厂房产业化,这不是我们擅长的。
另外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BioBAY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把这些人凝聚在一块互相交流,这很重要。苏虞产业园建设的时候,我们当时提出的是十年规划,我们并不急于把很多企业引进来,然后把我们有限资源用掉。
当然类似于我们这样的企业在BioBAY还有不少,都是海归回来组建的一些企业。回来这么多年我感触很深,虽然他们不懂做药,但是他们化学、生物这些做药的基本学科基础知识在那里,但是他们不知道把知识怎样用到制药里面。
第二个是从做的课题方面,因为我们很多企业都是小的企业,我们还没有能力做全新的课题。不过我现在兼任2个岗位:一个是上海和记黄埔公司的副总裁。
最新留言